据消息,日前,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对100个微针相关化妆品的宣传页面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超过8成存在虚假和夸张宣传。
这一消息,再一次暴露了微晶、微针类产品夸大宣传的现象,误导消费者将化妆品当做医药品,达到销售目的。这些不实的宣传不仅误导了消费者,也让行业整个形象受到质疑。
壹
超8成涉及虚假宣传
调查结果显示,100个微针相关化妆品的宣传页面,大概有82个涉及虚假和夸张宣传,违反了《化妆品法》。被查出的虚假宣传语句如“微针可以进入皮肤深层”“促进细胞生长”“为皮肤排毒”“增强免疫力”等,超出了化妆品的定义范畴,容易误导消费者购买。
目前,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已经通知有关部门对相关网页进行了屏蔽,并联系属地管辖部门对相关化妆品销售责任方进行深入调查,并表示将加强对标榜微针技术相关广告的监管,对违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或提起诉讼。
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处官方资料显示,微针原本是通过穿透皮肤,使药物作用于真皮等深层组织,应用于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而微针类化妆品中的相关成分并不会穿透皮肤表层,只是通过按压来增大化妆品和皮肤的接触面积,从而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能够进入真皮层的微针产品都要取得医药品方面的安全认证。
公开资料显示,微针技术最初被应用于医疗领域,后来随着技术升级和边界拓展,逐渐延伸至医疗美容领域,成为无创美容的方法之一。
有部分商家会为了提升市场竞争力,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夸张宣传功效,使消费者将普通产品视作有明显或特殊效果的产品,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误导,更是对市场秩序的严重破坏。
贰
从医疗到医美
微针技术的演变
公开资料显示,微针(Microneedles)是一种物理促透技术,由多个微米级的细小针尖以阵列的方式连接在基座上组成,针体一般高10-2000微米、宽10-50微米。短时间内,微针可以做出超过几百万个微细管道,令活性成分有效渗入皮肤,配以祛皱、美白、修复、祛妊娠纹、祛疤痕等特效产品,大量内服微针配套ACMETEA,激发新细胞再生时将微针营养全面转化为细胞活性物质。
而微针的概念在二十世纪已形成,但当时多应用于医疗领域。
微针源于美国。1958年,美国人Alan Richard Wagner首次提出了微针皮内注射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材料和制备工艺不过关,知道专利过期这个概念始终没有办法落地变成产品。
1976年,在微针皮内注射的基础上,Gerstel和Place首次提出了微针经皮给药的概念,即使用微针阵列来刺穿皮肤角质层,将药物置于中空针内并递送至皮肤。但由于技术限制,此后20多年中也没有真正的微针产品出现。
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高精度半导体、微电子设备的出现,这种微结构器件才得以成为现实。但当时行业专家普遍认为单晶硅材料太脆太贵,加工复杂,并不适合做医用级微针。
2001年,为了研究、开发和实时基于TTS(透皮治疗系统)技术的产品,京都药科大学药剂学教授神山文男及其多学科研究团队合资成立了CosMED Pharmaceutical,致力于开发透皮吸收型药物、化妆品以及医用胶粘剂产品的解决方案。
如今,微针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美国、欧洲主要将微针应用于医疗领域,日本、韩国则主要应用于医美领域。例如,通过微针导入生长因子或营养成分,可以显著改善皮肤质量、减少皱纹、治疗脱发等。同时,微针还被用于瘢痕治疗、妊娠纹修复等方面。
目前,全球领先的微针给药系统包括强生旗下的ALZA、3M、Zosano、碧迪医疗、LG、CosMED Pharmaceutical等国外领先企业。我国微针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在医美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中科微针、远想生物、纳通生物等。
叁
微针市场监管收紧
有望更规范有序
在《微针治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中提到,微针疗法是利用微细针状器械对皮肤实施机械性物理微创损伤与刺激,以期获得治疗或美容作用的医疗技术。
某种意义上,微针疗法属于医疗器械范畴,是一种微整形项目。然而,近年来,市面上逐渐兴起了一股“居家水光”“居家滚针”的热潮,即消费者自行购入滚轮微针等微晶、微针类产品,进行微针治疗。这不仅会导致皮肤创伤与感染,更容易导致并发症的产生。
据化妆品监管APP显示,以“微针”为关键词有122条数据,“微晶贴”则有662条数据。而小红书平台关于“微针”的相关笔记1万篇,商品超3100件;“微晶”类产品则是达到3万+。搜索“居家滚轮水光”相关词条也超9758笔记,发布时间多数集中在今年五六月份。
远想生物旗下品牌伊肤泉在6月曾发布文章提醒到,“微针治疗对于治疗场所有严格的三大原则,环境严格清洁、无菌操作全程、物品无菌管理。此外,相较于专业医疗机构咨询,居家自行滚针缺乏专业分析指导,微针项目进行前需要面诊评估,才能选用合理的治疗方案。而且微针操作必须要选择具有二类医疗器械资质的微针。”
这一“居家自滚”热潮也反映出了当下消费者对美容护肤的高需求,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从而吸引了众多商家疯狂“掘金”。据Market Monitor Global的调研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化妆品微针贴片市场规模大约为408百万美元,预计未来6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7.4%,到2030年达到664百万美元。
随着市场扩大,入局玩家逐渐增多,也助推了微针技术的进步,在安全性、有效性、舒适度等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例如,无痛微针透皮贴片技术的出现,降低了使用过程中的疼痛感,提高了消费者的接受度。
目前,微针类产品在医美领域的广泛应用也受到了监管部门的关注。去年12月,广州市监局明确表示,宣称微晶或微针类产品,如使用水解海绵等微小的针状原料或相应生产工艺技术,使用方法通过扎入皮肤产生效果或进行产品渗透,非施用于皮肤表面,该类产品则超出化妆品定义范畴。
此前,由于微晶、微针类产品并没有明确的官方定义,市场宣传乱象频生。更加清晰和明确的监管意见,也更好地给了企业的自查和自我约束的方向,使行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序,市场也更加透明与安全。
阿